索 引 号 XM00116-70-01-2024-018 主题分类 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答复函
发布机构 厦门市建设局 文 号 厦住建综函〔2024〕26号
生成日期: 2024-04-10
标 题: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市人大十六届三次会议第0201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内容概述: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市人大十六届三次会议第0201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市人大十六届三次会议第0201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4-10 15:22
字号: 分享:

罗丽珍代表:

  《关于有序推动城中村改造的建议》(第0201号)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认真研究,积极推动有关工作并汇总整理各协办单位办理情况,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是厦门城市发展的特殊载体和重要单元,在促进经济特区发展、完善城市规划布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存在外来人口多、出租房多、个体经营户多、“蜘蛛网”多、安全隐患多以及环境乱、立面乱、路网乱、治安乱、管理乱等“五多五乱”等问题。

  2023年4月,厦门市委市政府印发《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确立了“一年试点、两年攻坚、三年全覆盖”[1]的总体框架,明确了“10+(5)+1”[2]项治理内容,成立市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下设“一办四组”[3],各区成立相应办公室和工作专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搭建“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组织领导架构。2023年5月,在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现场会暨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崔永辉同志提出要按照“全域、彻底、科学”的要求,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抓紧抓实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一二三四五六”工作体系[4]。经过近一年的治理,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制定出一套配套政策[5],推动了一批目生成[6],探索出一批试点经验[7],推广出一批治理模式[8],总结了一套工作指引[9],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10],取得了明显成效。

  代表结合整治提升类改造项目难以实现资金平衡和城中村社区营造等两项重点难题,向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分别提出了建议,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对于我市正在开展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我局与各协办单位高度重视代表建议,积极推动相关工作落实。

  二、措施与成效

  针对代表所提具体建议,我市已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如下:

  ㈠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2023年以来,我市创新采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资金竞争性分配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资金跟着项目走。创新实施竞争性分配办法,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2023年我市统筹中央奖补资金、专项债、市级预算等各类资金合计9亿元,采取竞争性分配办法下达给各区。2023年按70%下达6.3亿元,剩余30%根据2024年考核结果再下达。各区在申报竞争性分配方案中明确改造效果、改造收益和资金筹集方式,改造效果越好,获得市级资金越多。

  二是资金跟着效益走。实施跟踪问效,将实施情况与资金安排挂钩。市级资金下达后,将执行过程中的季度“晾晒”考评作为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对于执行改造慢、改造效果差的城中村项目,相应收回市级奖补资金。

  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向上争取专项债。我市完成城中村专项债项目申报与发行,支持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提升工作。

  四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依法依规、公开择优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中村改造,努力发展各种新业态,实现可持续运营。2023年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社会资本计划投资5.39亿元,实际完成5.34亿元,完成率99.07%。

  ㈡加快低效空间利用

  市资源规划局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以政策创新为支撑,聚焦盘活存量土地,推动各类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城乡发展从依赖增量向挖潜存量转变,促进城乡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统筹,梳理可用土地空间资源,完善社区经营性服务设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厦门市城中村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编制城中村更新改造策划方案和实施方案,通过梳理存量空间资源,合理布局社区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目前,各区正在开展的城中村更新改造规划将便民商业等经营性服务设施纳入规划重点内容,利用低效用地、边角地、拆违腾退用地等存量空间资源,建设社区食堂、生鲜超市、便利店、物流配送站等设施,补充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市资源规划局按照相关要求落实了规划审查和指导工作。

  二是创新政策机制,探索城中村公共配套设施项目规划用地审批做法。市资源规划局于2023年5月印发《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公共配套设施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制定《厦门市城中村公共配套设施配置项目指标表》,明确城中村可建设4类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包括生鲜超市、民生网点(便民商业)物流配送(社区快递电商物流配送终端站)便民饮食(社区食堂)等,并明确其配置数量、规模和建设要求,同时明确城中村公共配套设施项目的审批流程和技术管理要求。

  ㈢加强社区服务手段

  根据《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工作精神,组织编制并出台《厦门市城中村打造“四个社区”工作指引》,按照完整社区的标准,打造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社区。

  一是聚焦提升服务功能。以为民、便民、安民为着力点,规划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全面充实增加社区服务供给。“为民”服务以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为目标,强化社区养老、儿童、卫生、救助、就业、教育等服务;“便民”服务以“就近就便”为原则,提供政务、家政、维修、公益集市等服务;“安民”服务着力增强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机制建设,积极开展矛盾化解、社区矫正、安全排查、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应急保障等服务。

  二是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房东协会”“老人会”“夜话馆”等方式,深化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和“红黑榜”等民主管理制度,增强村委会议事协商、服务居民的能力。同时,营造多元化社区共享空间与文化活动增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向心力与归属感,通过文化艺术、体育健身、歌舞戏曲、科普宣传等活动载体,保留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延续村民的传统生活形态,保护老街与古厝的特色,发挥历史价值。

  三是创新赋能社区智理。以“智慧”赋能为抓手,依托市级城市大脑,推动市、区、街(镇)、社区(村)四级智慧综合平台建设,创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前端物联感知设备、智慧家具产品,并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平台,打造“智慧城中村+”模式,将智慧管理延伸到城中村神经末梢,做好物业管理、治安、消防、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工作,为社区带来全新、智能的服务体验。

  四是探索大物业管理模式。推动党建引领下城中村逐步实现从“靠社区管”到“居民自管”再到“有物业管”的发展新路径,解决部门与部门、部门与街道之间管理交叉、碎片化问题,探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业服务模式和城中村长效管理机制,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业主自治、企业服务、多方参与、协商共建的基层治理模式。

  ㈣做强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市农业农村局从“三资”监管角度引导村集体经济良性发展。

  一是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印发《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意见》(厦农产改联办〔2023〕1号),明确开展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的时间安排、工作步骤和政策要求,扎实推进并高质量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工作。2023年全市318个在农业农村部门登记赋码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应换尽换”并规范运行。通过换届选举进一步配强“领头人”和优化治理机构,夯实了团结带领群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富民增收的组织基础。

  二是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按照省、市纪委监委工作部署和省农业农村厅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解决一些村(居)集体“三资”管理不规范和合同不规范、个别资产资源被无偿占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纠正农村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农民权益。2021年以来,全市排查农村集体经济不规范合同1407份,完成整改1390份。

  三是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建设。会同市财政局等11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厦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成立厦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机制。2023年11月1日,厦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揭牌成立,推动我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步入平台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㈤做优常态长效治理

  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市商务局积极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并将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湖里区湖里街道后浦社区、湖里区江头街道后埔社区、同安区祥平街道杜桥社区等4个城中村纳入我市第三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社区。

  一是坚持多方联动,合力共推共建。建立市、区、街、社区四级共推共建工作机制,商务、发改、民政、建设、资规等10多个部门合力推动,将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养老、托育等支持政策与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结合起来,在用地、用房、财政、金融、营商环境等多方面提供支撑保障,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消费难点痛点问题。

  二是坚持规划引导,优化网点布局。会同市资源规划局启动《厦门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引导便利店、餐饮、家政、维修、美容美发及生鲜超市等社区商业设施合理配置,推动城中村与周边商业设施、文化场所、商务楼宇等资源的整合衔接。结合城镇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制定出台《厦门市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厦门市生鲜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品牌连锁企业在主城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公(廉)租房、偏远社区、新建小区、岛外新旧社区、城中村和农村等“盲点”区域加大便利店建设力度。印发《厦门市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点。

  三是坚持精准发力,培育运营主体。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对纳入试点的社区给予3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可用于社区基本保障类及品质提升类业态建设,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社区奖励资金共计690万元,推动试点社区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切实将试点工作落实落细。同时,制定出台《厦门市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行动方案》《厦门市商贸流通与生活服务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品牌连锁便利店、餐饮企业在试点便民生活圈新开设门店,鼓励企业连锁化运营社区家政网点,积极引导推动便利店、家政、餐饮等业态经营主体进驻社区,增强社区便民生活服务能力。聚焦“一老一小”,支持社区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及运营,充分盘活社区辖内闲置资源,建设普惠性托幼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满足辖区内居民托幼养老需求。

  四是坚持补齐短板,提升商业品质。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指导社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设施、市政等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丰富社区服务功能,推动社区全面摸排可利用的社区公房、物业用房、公共活动场地等空间,优先向为社区服务的行业开放,设置餐饮“摊规点”、托幼中心和老年照料中心。鼓励发展“农”改“超”,会同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厦门市生鲜超市改造建设指引》,对全市现有农贸市场推行生鲜超市式提升改造,推动城中村农贸市场标准化、智能化、规范化建设。

  五是坚持创新服务,拓展便民场景。积极推动城中村社区商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应用,推动平台企业为城中村商业数字化升级服务,鼓励元初、朴朴、夏商等社区生鲜电商加快布局。积极推动智能快件箱、智能回收箱、移动早餐车、自助售卖机等智能设施进社区。联合美团发布便民生活圈试点电子地图,对试点社区便民商业网点进行大数据监测分析,助力社区加强便民商业设施精准补建。举办一刻钟便民生活节、家政便民进社区等活动,搭建便民、惠民、利民促消费场景。推动社区商户采取“一点多用”、“一店多能”、服务叠加等方式搭载多样化便民服务,更好地为社区及城中村居民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㈠财政资金方面

  目前试点村治理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较强。市财政局将在2023年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改造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安排竞争性分配资金。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分配评审标准与分配流程,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改造资金的机制,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让城中村改造更可持续。

  ㈡规划审批方面

  目前国家层面关于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商业等经营性用途方面,尚未明确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相关要求。下一步市资源规划局将在加强规划统筹引导、项目审批的基础上,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加大创新力度,与各区、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工作,以加快推动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

  ㈢集体经济方面

  目前各试点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集体经济组织活力弱,自生能力不足。市农业农村局将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要求,指导各区结合城中村改造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质增效,切实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及广大群众利益。

  ㈣社区营造方面

  目前社区治理以政府、镇街和村委为主导,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程度较弱。市商务局将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与城中村改造工作进一步紧密结合,进一步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范围,按照“群众所需、社区所愿、部门所能”推动多方力量和资源注入试点社区,重点围绕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完善试点社区基本保障类和品质提升类业态,推动城中村社区盘活存量资源,补齐配套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带动业态升级,壮大社区运营主体,促进治理深化,全力助推城中村改造提质升级,切实增强城中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张进金

  联 系 人:黄诗斌

  联系电话:13906010917

  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

  2024年4月3日

  


 

  [1] 2023年为精品样板试点打造年,计划完成25个村;2024年为总结推广年,计划完成40个村;2025年为全面完成年,计划完成43个村,实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全覆盖。

  [2] “10”即“十个大项”(治理规划、道路提升、市政提升、消防安全、环境提升、公共服务、产业提升、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公共安全);“5”即“五个子项”(公共道路、路灯照明、环卫设施、强弱电管网和供水、污水及燃气管网);“1”即“一个专项”(智慧管理)。

  [3] “一办”即办公室;“四组”即规划政策组、建设运营组、社会治理组、智慧管理组。

  [4] “一个目标”即实现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两个关键”即党建引领和居民参与;“三大工程”即民生、发展、社会;“四种模式”即宜居社区建设、宜业社区培育、智慧社区提升、和谐社区治理;“五个统筹”即与投融资体制改革、项目谋划推进、城市更新及片区开发工作、保障房建设、产业规划相统筹;“六个老大难问题”即公共空间拓展、消防安全、出租屋管理、产业替代、文化传承与保护、智慧管理。

  [5] 已出台《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公共配套设施项目规划用地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做好社会主体申请建设停车设施项目相关工作的通知(2023修订版)》;正在拟制《厦门市城中村改造规划技术指引》《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住房租赁管理工作的通知》。

  [6] 2023年首批25个试点和提前启动城中村策划生成300余个项目。

  [7] 10个试点经验:创建“四合一箱”、实施“三改一防”、加快裸房整治、建设风雨连廊、创新光伏改造、打造都市田园、盘活发展用地、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两岸融合、搭建智慧平台。

  [8] 6种治理模式:思明黄厝“依山海、融文旅”滨海文旅,湖里后浦“谋产业、优服务”村企合作,集美城内“一家亲、共发展”两岸融合,海沧山边“共融合、共富裕”友好共建,同安四口圳“聚合力、兴产业”强村富民、翔安郑坂“育金边、富银里”工业驱动。

  [9] 已印发《厦门市城中村打造“四个社区”工作指引》《厦门市城中村消防整治提升指引》,《厦门市城中村户外招牌设置指引》正在征求意见。

  [10] “7+5+5”:“7”即2个主课题(《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探索党建引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新路径》)和5个子课题(《产业规划及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相统筹》《着力探索“宜居社区”建设模式》《着力探索“宜业社区”培育模式》《着力探索“智慧社区”提升模式》《着力探索“和谐社区”治理模式》);“5”即5个政策研究问题(“投融资体制改革如何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相统筹”“如何破解‘二房东’问题,规范房屋租赁管理”“如何破解产业替代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如何破解公共空间不足问题,多举措拓展公共空间”“如何破解文化传承缺失问题,打造特色文化商业街区”);“5”即5个制度机制研究问题(“项目谋划推进如何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相统筹”“片区开发建设如何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相统筹”“保障性租赁房建设(地铁上盖)如何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相统筹”“如何破解消防安全问题,提升消防安全能力”“如何破解智慧平台重复建设问题,探索构建多功能一体化智慧管理综合平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主办单位: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技术支持:厦门市信息中心

建议分辨率1024X768,IE8.0以上浏览器,以获得最佳效果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60-15号 闽ICP备05008858号-2 网站识别号:3502000015